
油墨的前世今生:讓印刷充滿色彩的魔法 - COVER
在印刷四大基礎 — — 印刷機、印版、油墨、紙張 — — 之中,油墨對成品質感與色彩呈現的影響最為直接。那麼,油墨究竟是由哪些成分構成?它又如何從早期簡單的水墨演變為今日講求環保與高效的配方?
今天,讓我們一起揭開油墨的神祕面紗!
油墨演進
在東方,最早使用的其實是「水墨」,也就是傳統水墨畫使用的原料,雖然稱水墨,但其實它也並非完全水性。為了提升黏稠度、避免過度暈染,水墨中會添加少許油脂,如松香、燈油等等。雖然結構單純,但已經有「以油脂為媒介」的概念存在。
而在西方,早期同樣以水性墨為主。直到15世紀,谷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,為了讓顏料更穩定的附著在鉛字上,他以松煙為顏料、亞麻油為舒展劑來改良配方,產生了第一個真正的油脂性油墨,也是後來印刷油墨的雛形。直到19世紀中葉,化學、材料學與色彩科學突飛猛進,讓油墨製造商開始有穩定的技術,能依據用戶需求調配各種色彩的油墨,印刷油墨的結構正式確定。

油墨的前世今生:讓印刷充滿色彩的魔法 - 油墨演進
油墨成分
回到現代,我們現在使用的印刷油墨成分結構與傳統類似,大致可拆解為以下四項材料:顏料、舒展劑、乾燥劑、填充劑。
- 顏料:目的是形成油墨的色彩,同時也會決定它的印刷適應性,包含比重、透明度、對光/熱/化學藥劑的抵抗力等等。顏料分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兩種,目前以有機顏料為主。
- 舒展劑:又稱連結劑或媒質,舒展劑通常使用乾性油(會因氧化而形成油膜的油脂,如亞麻仁油)混和少量樹脂,其目的是讓顏料能均勻散佈開,並保證油墨能有效的轉移到承印物上。
- 乾燥劑:用以控制油墨的乾燥速度,通常是藉由特定觸媒催化,使舒展劑迅速氧化,以形成固體特性。如油墨乾燥過慢,易沾附異物或汙染機器、紙張;但若乾燥過快,又無法有效進行色彩堆疊,因此乾燥速度也是影響印刷品質重要的一環。
- 填充劑:控制油墨的流動性和乾燥後油膜的強度,避免油墨揮發過快、脆化、黏度過高等等,亦可透過填充劑襯托油墨色彩。

油墨的前世今生:讓印刷充滿色彩的魔法 - 油墨成分
由於技術進步以及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升,現今的油墨製造以講求環保為主,盡可能降低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。但油墨的原理、結構,可是數百年來累積的智慧結晶喔!
歡迎來詢問更多服務👉🏻 https://page.line.me/minds
謝謝收看:)
【麥擱來聽Podcast】
Spotify|reurl.cc/M3VqD4
Apple Podcasts|reurl.cc/YYpyQ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