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紙張的「白」不等於「亮」!他們差在哪裡呢? - COVER
白度與亮度,乍聽下似乎是差不多的意思,但在紙張上,這可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特性喔!
白度
白度的定義是「被測體全波長範圍內的反射率」。也就是在整個可見光波長內的平均反射率,或可說明為它對「白光」的整體反射能力。
理想的白紙,應該能平均反射各種波長的光線(從藍到紅),才會看起來「純白」。若某些波段反射率降低,就會讓紙張偏色或顯得不夠白。
目前國際主要依據CIE(國際照明委員會)標準測量白度,常用的光源包括:
-
- D65:色溫接近陽光(6500K),紫外線含量較高,稱為「室外光條件」
- C光源:接近室內白光(約6774K),紫外線含量較低,稱為「室內光條件」
🔍小知識:如果紙張含有螢光增白劑(OBA),在D65光源下看起來會比在C光源下「更白」。

紙張的「白」不等於「亮」!他們差在哪裡呢? - 白度
亮度
「亮度」則是紙張「對特定波長藍光(457nm)」的反射率。它最早是用來評估紙張漂白效果的指標;另一方面,由於紙張會隨著使用時間漸漸泛黃,恰好與漂白過程相反,因此也可以用來判斷紙張泛黃或老化的程度。
台灣目前採用的標準有兩項:
-
- CNS1466
- CNS12885
兩者都使用C光源,且使用45°/0°(定向反射率)或d/0°(積分球反射率)幾何條件進行測量。由於C光源紫外線比例低,亮度測試常無法準確反映出含螢光增白劑的紙張差異,有時「看起來差很多,數據卻差不多」,正是這個原因。
此外,這些標準僅適用於白色或自然白紙張,若紙張中含有色料,則建議改用分光光度計測得的明度(L*)值來評估。
在日常溝通中,「白度」與「亮度」或許可以混用;但在印刷紙材選用、色彩品質管理等專業領域中,這兩個指標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。掌握這些基礎知識,有助在紙材選擇與成品表現上做出更準確的判斷!

紙張的「白」不等於「亮」!他們差在哪裡呢? - 亮度
延伸閱讀:什麼是幾何條件?
名稱 | 寫法 | 說明 |
定向反射率 | 45°/0° | 光線以0°照射,觀測者位於45°角;如果是完美的鏡面,觀測者就無法看到任何光線,以此可以判斷物體對光線的反射特性。 |
積分球反射率(漫反射) | d/0° | 利用高反射率的空心球體(即積分球),使光線均勻漫射後進行觀測,可獲得更高的準確度。 |

紙張的「白」不等於「亮」!他們差在哪裡呢? - 幾何條件
歡迎來詢問更多服務👉🏻 https://page.line.me/minds
謝謝收看:)
【談設計,聊印刷】
.AI印務顧問 | bit.ly/3lU7ubN
【麥擱來聽Podcast】
Spotify|reurl.cc/M3VqD4
Apple Podcasts|reurl.cc/YYpyQa